網路好康分享說太極

金石堂網路最大書店,好康分享,好書推薦,國內外精選好書,玩具精品,動漫模型,

服飾鞋包穿搭必備,時尚精品,品牌手錶等等的第一手好康資訊~都在小編的好康分享裡喔~~~

小弟最近再幫朋友找說太極,經過比價後決定到"金石堂網路書店"這裡買,東西好,客服態度棒

有問題處理不囉嗦~~~一開始以為"金石堂網路書店"是只有賣書而已,逛過他們的網站後發現,規模其實不輸各大網路商城

有各式各樣的好物喔,玩具模型,動漫商品,日常生活用品通通都有,而且價格比較親民哦~~~~建議各位朋友可以多來金石堂網路書店逛逛比較,可以挖到不錯的好康喔





商品網址:

















  • 《說太極》




    拳是緊貼著心的,離開了心,拳就沒有了生命。
    太極拳要打更要說!

    「說」不只是傳述,更是體悟的分享與傳承。


    兩個太極拳行者,一個初習,一個老修,
    唱和出一段一段拳人在身體力行後,琢磨玩味的生命情境。

    學著老拳人過生活

    說拳比打拳還難,因為要把看不見的地方說出來。說拳固然是拳者之間的經驗傳承,但也正好是不練拳者,欣賞拳道的最佳窗口。

    說拳,讓拳人與拳人之間有了交流與傳承;說拳,讓不會打拳的人也可以活出拳道裡的精采人生。

    直擊老拳手的筆記,他們的簿子裡都記了些什麼

    專業律師與資深記者的內家拳練習筆記,記錄日常修學太極拳遇到的挑戰與心得,並交互印證古老的拳譜、歌訣,用最淺顯通俗的文字解譯太極拳的內蘊精神、形而上學的深奧說明,這是一本普及版的內家拳指導書,普通人、習武半吊子、練武衝不破瓶頸的準高手都能各取所需,有所領悟。

    底子厚實的他們,寫下他們的練拳心得、交流、瓶頸、體悟………在本書裡用通俗曉暢的筆墨演繹博大精深的拳理,既說方法,又講文化,掃清了通向太極之路的兩大障礙,讓太極拳變得易知、易懂、易學,即使不學拳,也能從中得到生活智慧。

    從此,不必名師出高徒──教會你看懂拳譜關鍵字

    練拳,最大的感受是入門難,進步也難。在本書中,作者劉厚中將自己十多年來的練功感悟與古代太極拳譜對比研究,對太極拳譜提出自己的白話解讀;不論是古代拳譜、歌字訣都在他的解讀中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看法,拳譜、拳論中許多令人鑽研多年、不得其門而入的關鍵字,比如「四兩撥千斤」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狀態,什麼是丹田混元勁、虎豹雷音,開合、鬆、靜、虛實又要怎麼練等等,都在他親自感受性的解讀下,有了鮮活的具體呈現,對於太極拳愛好者認識和理解傳統太極拳有很大的幫助。













      重量級武界大師 氣勢推薦

      吳彬(影星李連杰、甄子丹、吳京的武術老師;2008北京奧運火炬手;當代武術金牌教練);祝大彤(吳氏太極拳名家、當代資深武術作家)

      專文推薦

      楊氏太極拳大家湯慶章
      文化學者李永明
      宗教社會學博士蕭堯中



















    • 作者介紹






      劉厚中

      傳統楊氏太極拳第七代傳人,中國武術六段。中學時代起開始涉獵佛道文化,修煉太極拳十餘年,曾在全國推手比賽中獲獎。對太極養生、技擊及太極的生活化滲透等均有深入研究。現為資深執業律師,長居山城重慶。

      劉川鬱

      資深傳媒人、傳媒博士,西南政法大學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因為一次生病,於二○○六年開始習練太極拳,為傳統楊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曾在新浪、搜狐等網站以「太極笑笑生」網名開博客,記錄練拳體會,引起大批拳友關注。



















    說太極-目錄導覽說明






    • 推薦序1 雅俗共賞的內家拳書 湯慶章
      推薦序2 破除神祕,化難為易 李永明
      推薦序3 化「道」入人生的太極拳 蕭堯中
      前言 練太極,其實練的是一種喚醒身體的哲學

      第一章把太極當習慣來練
      功夫在太極外
      練拳一定要走火入魔?
      一分鐘也練太極
      打太極拳,就要像行雲流水?
      練拳,是減法也是加法
      太極,用身體思考的武學
      練功得有太極態
      練太極,得遇好老師
      練太極拳周年記
      喧鬧中的寧靜,雕塑家打拳
      站樁時,記得抖一抖
      與師父閒聊太極拳
      太極的迷糊狀態
      隨遇而安,哪裡都可練拳
      清修一日的體悟
      三層功夫論
      對收斂入骨的體悟
      慢生活、慢運動與太極拳
      在西湖旁練太極
      練拳,也有疲軟期

      第二章從生活中活出太極趣味
      用太極拳法談情說愛
      好詩如同好拳,也講氣勢
      討價還價的推手哲學
      從水的流勢中領悟太極拳學
      趕潮流,太極拳也可以很時尚
      老子、孟子俱是武林高手?
      太極拳裡也有黃金屋
      從《李小龍傳奇》說太極拳

      第三章 教你看懂內家拳關鍵字
      丹田─太極拳是拳術也是氣功,練氣首要就是氣沉丹田
      脊柱──比丹田更隱祕的秩序
      鬆──隱含大智慧的高超哲學
      開合──意氣循經絡而動
      中──不偏不倚的精神
      貫穿──練拳要練到身體「節節貫穿」
      靜──從身靜至心靜而至虛靜
      虛實──練拳不諳虛實理,枉費功夫終無成
      領──太極拳修煉中一個令人迷惑的字眼
      腰──腰如軸,萬動腰先行
      懂勁──懂勁後越練越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推手──二人手腕相搭,在相互黏隨的過程中動搖對方重心
      纏絲──以小力勝大力、以慢制快,全在於有了纏絲勁
      訣──太極拳法妙無窮,變化唯在一心

      第四章 武林就在身邊
      由文入武的老記者──楊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何華雲
      內家拳就像核武器,一輩子最好不用這拳永遠在民間——峨嵋派大唐拳創立者羅正航
      遠在莫斯科的武當太極──俄羅斯中醫的異域拳醫生活
      又能演又能打──山東演員沙學周與的太極的淵源
      太極改變他的人生——北京老六路傳人袁興的修煉紀錄
      養生是根,技擊是枝葉——成都石化工作者蔣德偉的太極生活
      追尋太極的細膩與文雅——北京大學王紅江的太極拳觀
      節節貫穿,身體中隱藏的原理——重慶輪船公司員工張敬江的太極生活

      後記

















    練太極,其實練的是一種喚醒身體的哲學

    台灣是國學盛行的地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所做的努力與推廣功不可沒。很高興這本書(原名《身體的武林》)能在台灣以《說太極》為書名出版。

    在台灣,無論是釋家的星雲大師和南懷瑾先生,還是道家的內家拳大師廖白先生,以及儒家的大學教授易經研究者曾仕強先生等,均是筆者心嚮往之的人物,同時在他們的言行、著作中受益頗多。因此在不勝惶恐弄斧之餘,非常感謝橡實文化出版社所做的兩岸文化交流工作。

    不管是「武林」還是「太極」,講述的都是「武與養生」。

    筆者的觀點:習武是為了更好的養生。若所習之「武」已經戕害到「生命」,則寧肯棄武養生。因為那個「武」已經只追求外在的殺傷性,而不注重內在的養生性,是片面的「武」了。內強方能不期然而然,否則就成了「徒然」。我想,這也許就是內家拳和外家拳最核心的區別吧。

    在〈王征南墓誌銘〉中,黃宗羲在歷史中第一次提出了內家、外家之說。文章開門見山說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內家』。」

    內家、外家這兩個概念的出現,對於中國武術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開創了一個時代。用武術名家蔡龍雲的話說,就是「由那時候起,中國武術被黃氏父子絕然地分為內外兩家了」。

    內家拳將道教性命煉養之旨融於拳法中,具有貴柔尚意的特點,以心息相依、運行勻緩、意到氣到、動靜自如、以柔克剛、靈活婉轉、莫測端倪為行拳要領。

    內家拳從實踐中來,其理論基礎有中醫、陰陽五行乃至佛門心法。和中醫一樣,很多東西都是客觀存在,但是現代科學還找不到原因,例如針灸、穴位、經脈等。很多事實證明這些東西都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還沒有找到現代科學認可的理論依據。所以中醫比西醫更容易出騙子庸醫,但是也的確有神醫的存在;內家拳也更容易出騙子庸師,但是也的確有高人存在。

    針對這些「祕密」,本書旨在用親身體驗去破除一些術語之謎,力求真實、科學並通俗易懂。比如「四兩撥千斤」是如何實現的?比如「奇經八脈」到底講述的是什麼東西?等等。

    這本書除了對經典拳論的一些翻注之外,更是一本內家拳者的修煉筆記。習練者從大道理出發,深入淺出地將親身感受娓娓道來,細到意識的調整、呼吸的感覺、身體的反應等都用最平實的語言、最生動的比喻來表達,聽者或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近幾年,借工作之餘向各地民間武術高手請教,得到他們的真誠指點,有個真切感受:武術最缺乏的就是親身的感受。有老師說過:寧說十手,不摸一手。說十手就是理論,摸一手就是實踐,老師的身上所體現的東西透過手會傳遞給你實實在在的資訊。

    古時師父帶徒弟,每天讓徒弟從身上感知到第一手資訊,長此以往,感情勝過親人,功夫也進步神速。而當我們大部分練習者不可能每天都摸一手的時候,這十手怎麼說?就成了進步的關鍵。

    本書中的內容主要由幾部分構成,太極拳習練者太極笑笑生將三年的練功日誌集中體現;劉厚中將十多年練功得到的身體感悟與古代太極拳譜對比研究,對太極拳譜提出自己的大白話解讀;對數名內家拳修煉者的採訪,則力求發掘他們對內家拳修煉的第一手鮮活體驗。

    可以概述之,不管是作者自己練拳的點滴感受,或是生活中的內家拳人的訪談,或是太極拳修煉者對古代拳譜的感受性解讀,作者都力求不去做過多學理層次的探究,而強調去挖掘「工藝層面」的親身感悟,不敢說正確,只能說真實的感悟、本真的呈現,希望對習練者有一些借鑒作用。當然由於修煉時間有限,內家拳奧妙的博大精深,往往有辭不達意的難處,其中的謬誤也肯定難免,這都有待以後做修正。

    由武而入「中庸」之道

    身體養育的重要性對我們人生來說,實際上要擺在最優先的位置,只有身體強壯了,學問道德的進修才能夠勇猛精進,而且影響甚遠,受益終生。這與儒家思想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脈相承的。然而,世人多重「體」,而不重「育」,看不清「體育」的實質是養生、養心以「育體」。只有這樣,體質才會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練武也是如此:養乎吾生,樂乎吾心而已。基於此,我認為練武應當從娃娃抓起。特別是太極拳的鍛鍊,不僅僅能改善體質,而且能加強正確學習和認識事物的能力。甚至可以培養智慧,掌握「中庸」之道!

    讓我們先來明瞭「中庸」之道,《三字經》解釋說:中,不偏;庸,不易。這裡的「不易」就是不改變。世人把「中庸」等同於「平庸」,實在是大錯特錯了!

    縱觀古往今來凡有大成就者,莫不自幼器宇軒昂、氣魄非凡或從容淡定並堅持自我。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有朋友會問:怎麼個養法?我認為孔孟的答案就是:「中庸」二字。

    練武要求姿勢上不偏不倚(中),更要求精神上持之以恆(庸,不易)。所以我認為長期正確的練武,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浩然之氣」,可以「勇而收效遠」,從而掌握「中庸之道」。

    從這個意義上,練武就同讀書一樣,更應從小做起,旨在掌握中庸之道,培養浩然之氣,不僅僅是健身防身,還應包括健智。

    中道太極

    我們所宣導的「中道太極」,其核心可用以下四個詞語概括:以中為本、意氣貫穿、統籌兼顧、天人合一。

    在解釋之前,有必要先說明「中道」產生的動機:日本有柔道、空手道、合氣道等武術,用中國功夫的視角來看,無外乎強調柔、空以及開合等。這些均離不開一個「中」字,均屬於「中」的範疇和特徵。遙想吳清源先生當年縱橫日本圍棋界數十年,靠的是什麼?老先生給出的答案,就是傳統文化孕育的「中」的精神。同樣的,中國武術太極拳也離不開這個。

    以中為本:《禮記.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是練拳的原則。

    對比「以人為本」的口號,我們發現「以中為本」顯得更實在也更有操作性。比如我們形體的「中心線」、「中心點」,均是可以直觀認識的。陳氏太極掌門陳小旺先生認為:練拳要圍繞丹田,以丹田為核心去練。近代武學宗師郭雲深先生也提到練拳:離開己身,如浮萍無依。再參照道家「周身無處不丹田」的說法,我們就會發現所謂的「丹田」,實際就是我們的「中」,任何部位,無處沒有中。

    其次,近代國學大師胡朴安論太極拳曰:「太極拳所以名為太極拳者,即處處是太極的動作,換言之,即處處是中心的動作。」由此可見,那些把太極拳理解為「重心的轉移運動」,顯然是不得法的錯誤。

    胡老更進一步指出:「考太極二字,出於周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吾人以淺顯的言語解釋此四句……宇宙一太極,人身一太極,人身之腹為太極,兩腰為兩儀,兩手兩足為四象,兩手兩足各有二節為八卦。宇宙之原動力在於太極,人身之原動力亦在於太極……太極拳之運動不動則已,動則全身皆動者,故一動而不全身皆動者,非太極也。」由此可見,在練拳中,以中為本的重要性。

    再者,「以中為本」還應包括我們安身立命、做人做事的原則,這才是我們馳騁天下的大本錢。我們的工作是否是正當職業?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我們的心志是否始終如一的不卑不亢,恆定有嘉?

    最後強調的是:「致中和,天地方能位焉,萬物自然育焉。」只有這樣,我們所練的拳法才是對健康有利的,對功夫乃至人生有幫助的!

    意氣貫穿:這是張三豐祖師告訴我們的方法:「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穿。」用什麼去「貫穿」,答案就是「意氣」也。拳譜有云:意氣君來骨肉臣。說明「意氣」的重要性。

    很多朋友練拳多年無成,細觀其拳,招式像模像樣,遺憾的是神情呆滯,全無拳意。比方白鶴亮翅,他們沒有亮出雙翅欲飛之意;沒有白鶴停立田野的悠閒;更沒有白鶴盤旋撲打魚鰍的凜冽。僅僅是舉著雙手,不知所云,這樣的太極拳練出來很難說得上是拳!再比方「有上就要有下,有左就要有右,有前就要有後」,這些講的都是拳理,也是拳意。所以,我們有必要去深究一些招式為什麼取這樣的名稱,比如形意、心意拳,莫不以取意為主。

    有的朋友常常講「拳勢出來了」,其實通俗講就是拳的氣勢出來了!那麼什麼是「氣」呢?氣是鬆靜到一定程度,大腦對自身內部形成的一種感知。常聽「氣沉丹田」一說,但是丹田部位並沒有一個裝氣的氣囊啊。可見所謂的「氣沉丹田」,不過是人們加強了對丹田部位的認識而已。

    內家拳可以不講氣,但不能不了解氣。武禹襄先生的「四字祕訣」敷、蓋、對、吞,沒有一個不是用「氣」來描述的。氣、意、力均有密切聯繫,比如我們生氣了,可能手會發抖,用不出力來;也有可能因為一時生氣影響大腦,做出了錯誤決定。這些統稱為「意氣用事」。所以我們練拳時,一定要心平氣和,如老子所說:「專氣至柔,能嬰兒乎!?」

    太極拳不僅僅就是一個「鬆」字了得,強調「放鬆」是因為:鬆了就可能放得下執著,就可能認識到「氣」了。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做到「緊中求鬆」,困難時期、任何時候都能做到淡定、從容。所以,沒有鬆是不行的,但僅僅是拉開筋骨的鬆也是萬萬不行的。還必須有先進的、辯證的拳理,我們才能做到「尤須貫穿——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斷續處」。 比如,我們觀摩楊澄甫先生中年和晚年的拳照對比,就不難發現澄甫公按照他的拳理在練習著太極,漸漸就真的鬆開了,拳架成熟了,有這樣一個從「貫穿」到「鬆透致中和」的過程。有些朋友想一步到位,甚至把自己的拳架和前輩的拳架拍照模仿、對比,如此著相,恐怕會因小失大。

    因此,學太極拳的入門選擇和方向很重要!我非常讚賞上海朋友「真太極」任剛先生所說的:「內家拳一入門就是小老虎小獅子,雖力猶未逮,但百獸不敢欺。」

    善於運用「意氣」的前提條件:儒家講「敬」,道家講「靜」,佛家講「淨」。有朋友問我「淨」字怎講?我回答:「鬆得乾淨,自能明心見性,是謂成佛也!」所以在中國功夫的修煉上,儒釋道三家從不同層面是相通的,由武可為大儒、大道、大佛,未嘗不可!

    統籌兼顧:這是對太極拳所有招式、動作的一個總體要求。比如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均是講「統籌兼顧」。拳論有云:「一合無有不合,一開無有不開,開中有合,合中有開」。

    晚清太極大師陳鑫先生在拳論〈界限〉中更指出:人體空間如國家領土,四肢骸如文武將士各司其職,以及「動靜語默」,均是有「界限」的!

    這個就好比治理國家,「界限」是你的領土範圍。大國有大國的好處,小國有小國的富足。這個也如同拳中的「大架」與「小架」,大架是開疆擴土,小架是圓潤自如。這些都離不開統籌兼顧的治理。相對而言,小國好治理,大國漏洞多。如何「治大國如烹小鮮」,就是道行問題了。我對年輕人建議是:多練大架,多開疆再治理。

    統籌兼顧,實際上是一種思維能力。由此想到當代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說:東方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西方的思維模式是分析的。勉強打一個比方,我們可以說:西方是「一分為二」,而東方則是「合二為一」。西方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東方則是「頭痛醫腳,腳痛醫頭」,「既見樹木,亦見森林」。

    所以,可以這樣認為:要學好太極拳必須統籌兼顧中西方文化及思維方式的不同。從這個意義上,練太極其實練的就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能力,喚醒的是身體的哲學!

    天人合一:這個問題可以在古聖先賢的說法中得到啟發。在中國文化中,認為「天命」與「人生」同歸一貫,不再有分別,所以天人兩者間並無隱現分別。除卻人生,你又何處來講「天命」。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中國傳統武道的修煉,應當要遵循「三宜原則」:有恆一也,注全力二也,蠻拙三也。

    「太極十年不出門」,強調的就是有恆的重要性,練太極一定要持之以恆;「注全力」並非讓我們用盡所有力氣去練,而是要我們全神貫注去練,在鍛鍊的時候不可三心二意;「蠻拙」則是告誡我們寧拙勿巧,寧樸勿華。

    太極拳要實現「小力打大力」,先決條件必須有敏銳的洞察力及果斷的反應、執行力。打個科學比方:離子的質量很小,但若經過離子加速器對撞後,卻可類比演示宇宙大爆炸。打太極,就是要把人體練成一個「離子加速器」。

    因此,練太極拳就是要使「精神可以更文明,體魄可以更野蠻」。

    劉厚中、劉川鬱
    2012年9月於重慶


    推薦序

    雅俗共賞的內家拳書


    在東方文化日益影響世界文明的今天,中國武功已經蜚聲世界,作為中國武術最重要流派之一的太極拳,更以其獨特魅力廣為流傳,它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哲學思想、養生科學、體育運動的一個偉大貢獻。太極拳,以先秦黃老道家哲學思想為主,融合了儒家思想以及佛家禪宗哲理,相容養生、醫術、兵家等思想,是一套成熟又獨特的武術理論體系。

    東方智慧與西方觀念迥然不同,它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和諧境界。在為人處世中,強調順讓、寬容,提倡「內省」以嚴格要求自己;採用「中庸之道」保持獨立,避免對抗和偏激。特別強調師法造化,回歸自然,堅信物極必反、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所以採用「無為」的手段來達到「無不為」的目的,即付出最小的代價來獲得最大的效果。這種清虛無為的思想原則和方法,就是習練太極拳必須遵循的根本要領、修煉的基本方法和追求的最高境界。

    太極拳貴柔、貴和、貴化(變)的觀念,以及辯證、中庸和系統化的思想,讓習練者可以透過自己身心的變化以及比武較技的方式表現出來,直接感知並體驗其效果。因此,被稱為「神拳」的太極拳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心者,畢其一生精力鑽研而樂此不疲。

    太極拳俗稱「內家拳」,就是開啟自己身心本具的功能和潛能,這是修煉太極拳的終極目標,也是具體方法。因此,與西方實驗科學相比較,太極拳是一門「體驗」科學,它注重感悟的抽象思維方式,要求透過自身的感悟去體會和學習。演練太極拳時,身體中正安舒、動作緩慢鬆柔、心境平和自然。習練者在緩慢的運動中,放鬆肌肉、伸張關節、貫注精神、延續想像,體會自己身心的變化,也就是不間斷地「內省」自己,隨時檢查自己身體各個部位有無「過」或「不及」之處,即有沒有違反身體自然狀態造成彆扭的地方。

    正如李雅軒大師所說:「太極拳所以異於其他拳者,不但是表面之著術不同,其主要在於有穩靜心神之功夫,其動是靜中之動,雖動仍保持其靜,無斷續,無凸凹,無缺陷,如抽絲掛線一氣完成。」而太極拳武術技擊的特點,也如李雅軒大師指出的:「拳術一道,派別雖多,然皆不外乎練硬,練快,努力使勁,鼓氣提神,講狠毒、講厲害而已。但快硬者,心性難靜;努力提氣者,呼吸不舒;狠毒厲害者,更難養中和之氣。以上皆苦筋肉、耗神氣,害虛靈之功夫,非延年益壽之道。而太極拳是無為無不為的功夫,出手虛妙無比,包羅萬象,無論對方如何來手,我有此虛靈之氣,自能隨機應變,無不恰到好處。」

    太極拳技擊術的訓練方法是「推手」,即透過兩個人的手或部分身體的輕微接觸,從中檢驗自己的缺點和發現對方的錯誤。推手是兩個人之間的互動練習,相互之間的意氣按摩,絕不是輸贏勝敗的較量。推手時,也應與獨自演練一樣,絲毫不用力量,逆來順受,引進落空,最忌頂抗強壓,猛拉蠻扯。四川太極拳推手研究會會長林默根先生認為,推手的要領在於「沾連不脫、步活身靈、纏繞拿跌、順勢發放、以柔克剛、恃巧不恃力。太極推手要出手無形,不能拖泥帶水;要乾淨俐落,脫得開,放得遠」。太極拳到了比武較技的高級境界,連招式都不要了,讓對手捕風捉影,不知所以。太極拳這種與眾不同的競技特點,就成了與其他競技活動有顯著區別,更與西方強調力量、追求速度、講究技巧、注重表演的現代體育運動理念截然相反。

    但是,近代以來,太極拳的傳統真味正在慢慢消失,日益走向形式化、標準化,套路整齊劃一,以高、難、美、齊等外在形式為標準。太極拳是大道,不是小術。它有著與外家拳、西洋拳、瑜伽、柔道、跆拳道等不同的追求和道路,有著傳統藝術形式所深含的價值體系和評判標準。正如中國書法和現代廣告字體一樣,儘管廣告字體迅捷、方便,但無論如何,徒具形式、沒有內涵的廣告字體永遠達不到中國書法的藝術高度和價值高度。

    因此,我認為目前太極拳運動應該分為傳統太極拳和現代太極拳兩個不同的體系。傳統太極拳是先人傳承下來的瑰寶,有著它自身內在的本質特點。我們推廣普及太極拳時,同時要尊重太極拳的本質靈魂,研求太極拳的內在規律,千萬不要用外在的技術性標準來整合太極拳,不能為了適應西方體育的遊戲規則,用現代體育觀念來規範傳統的太極拳藝術。

    劉厚中、太極笑笑生兩人具有傳承傳統太極拳的道義精神,為後世留下真正的太極拳藝術,共同撰寫了這本書。這是一本兼具學術性和太極拳學習體驗的劄記體著作,在內容和形式上獨具特色。作者的本職一位是律師、一個是記者;一個是修行有素的太極拳武術教師,一個是大病初癒的太極拳初學者。他們兼備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及對太極拳的執著修養,兩個人將自己的學識與體悟相結合,或深入太極拳的內在智慧,對傳統理論進行現代闡釋;或用現代日常語言,抒發自己的練功感悟。兩位作者文風不同但知行統一,雅俗共賞而相得益彰。

    太極笑笑生用生活化的語言,記錄下修煉太極拳的心路歷程,以及練拳過程中的反應、困惑與理解。本來這些劄記是私人性紀錄,直接表述作者當時的所思所想,寫作時並沒有考慮到給別人看,所以沒有引經據典來印證自己的感悟,也不故弄玄虛以顯其高妙,而是無拘無束信馬由韁地直抒胸臆,不管對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這次集結成書,也未做潤飾修改,仍然保持原汁原味,反而顯現出當今市面上汗牛充棟書籍中難得的「真」。特別有趣的是他身為新聞記者,也將太極思維發散到人生的各方面,用太極拳的特有視角去觀察工作、學習和生活,不乏天真、樸實和風趣,有些比喻和聯想深入而淺出,讀者在莞爾一笑中,會得到一定的思想啟迪。

    劉厚中先生則從比武競技的角度,精選出各門各派的經典太極拳論進行白話注譯。其注譯嚴格遵循傳統太極拳的觀念和方法,堅持這「一貫」之理。太極拳的經典拳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讀,目前市面上許多太極拳書籍往往停留在理論思辨的階段,而劉厚中則努力打破古今隔閡,默契古人心法,把自己在實踐中悟到的體驗進行現代闡釋,輕鬆活潑地表達出經典的意義。其次,是本書相容並包的精神。天下太極是一家,各式太極拳只有風格上的不同展現,沒有理論上的相互牴觸。作者不囿于一派之見、一家之言,其內容之豐富,注釋之詳盡,讀者可以把本書當作是太極拳理論的資料庫,隨時翻檢查閱。

    另外,本書在體例的編選上,打破邏輯順序,將雜記、理論詮釋、內功關鍵字,還有目前不見經傳的武林人物故事林林總總雜燴為一爐,讀者可隨意翻看,輕鬆閱讀。本書內容開闊,執論深淺不一,行文繁簡共容,風格雅俗互賞,對年輕朋友特別有親和力。由於本書不是太極拳的教科書,讀者不會遇到板起面孔訓人的「大師」,作者只是把自己的感悟客觀地描繪出來,平等交流,讀者可以結合自身的體驗去印證和評判。諸上理由,這本書對太極拳愛好者認識和理解傳統太極拳不無裨益。

    這樣的書,不會誤己誤人,所以我樂意為之作序。

    (本文作者從二十一歲開始習練楊氏太極拳,迄今已逾四十多年)
    湯慶章















    金石堂好書開箱

    第四章 武林就在身邊(摘)

    由文入武的老記者——楊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何華雲


    二十年的辦報經歷,當過報社印刷廠揀字員、記者、編輯、總編室主任。本是地地道道的文人,卻因為一次偶然的音樂為媒,一頭栽進太極拳的武學懷抱,臨到如今退休,成了專業的太極拳傳播者。

    這就是楊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何華雲,丹道與內家拳大師張義尚的親傳弟子,一個執著的內家拳理論與實踐的佈道人。

    六十多歲的何華雲,走起路來,腳步輕盈,臉上帶著和善的笑容,內斂而飽滿。和他搭手,感覺手如扶柳,空空如也,身子也處處不得力,如臨深淵,東倒西歪,真是動也不對,不動也不對,前進也錯,後退也錯,隨時有被打翻在地的危險。

    二○○九年七月在重慶渝北黃泥塝,有緣聽何老師將自己的太極拳學藝經歷,以及對太極的精到理解,娓娓道來。

    武術奇緣:初識太極為音樂

    常言道: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練武。許多武林高人都是因為幼年身體不好,為了治病走進武術大道。

    何華雲練武卻是個例外,竟然是音樂為媒。

    何華雲在六○年代末就任職於四川《萬縣日報》(今重慶市《萬州日報》),做文字工作。精益求精地錘煉文字,寫出好文章是何華雲的理想,業餘時間他只是喜歡拉二胡,絕對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迷戀上內家拳。

    他有個同事是重慶著名的小提琴師張義敬的表弟,見何華雲喜歡音樂,就說起願意介紹他到重慶學習小提琴。一九七一年何華雲請假一個月,順著長江而上,到了重慶。在山城七星崗附近,遠道而來的何華雲虔誠地坐在首席小提琴手張義敬的小屋子裡,聽著新疆之春、西藏音詩、漁舟唱晚等經典曲子從張老師的指尖流出,他如癡如醉。

    何華雲表達了要拜師學小提琴的意願。張義敬並未答應他:「你二十四歲了,學小提琴不會有更大的成就,只可能是個業餘愛好,而說到業餘愛好,我建議你學另一個可以受用終身的東西——太極拳。」

    「太極?」何華雲很是疑惑,不知張老師為什麼會突然提出這個令他意外的東西。

    「這樣吧,我就站在床邊,你能將我推到床上去坐著,就可以放棄學太極。」張老師叫血氣方剛的何華雲上前。何華雲告訴筆者,當時他很不信邪,一下就衝上去,準備將身材高的張老師推到床上,他覺得這是十拿九穩的事情。沒想到,手還沒伸到張老師身體,自己就莫名其妙地騰空飛出,倒在虛掩的門上。

    以為是自己沒準備好,何華雲又不服輸地上前試了幾次,每次都是一樣的結果,莫名其妙挨打,什麼也沒看清楚。

    「我就學這個!」何華雲告訴張義敬老師。

    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他每天和張老師到枇杷山公園練拳,聽到張老師講他的師父李雅軒宗師的故事,講太極拳的奇妙之處。何華雲堅定了信念,要堅持把太極拳學下去。

    好書推薦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17*23
    頁數:288


    出版地:台灣














    說太極在這買最好康

    商品網址:









    1224AA8B40ECF6C4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好書推薦 金石堂好書開箱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vv35pl35l 的頭像
    xvv35pl35l

    阿草男的廣告時間

    xvv35pl35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